触控屏已成为众多设备的核心交互部件,从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,到工业控制中的操作面板、智能家电的控制界面,其身影无处不在。随着用户对设备外观、功能及便携性的要求日益提升,触控屏厂家不断探索创新,其中柔性ITO技术与超窄边框设计成为行业发展的两大显著趋势,正深刻改变着触控屏的应用格局与用户体验。

一、柔性ITO技术:开辟触控屏应用新领域
ITO(氧化铟锡)作为一种兼具良好导电性与高透光性的材料,长期以来在传统触控屏中扮演关键角色。但传统刚性ITO膜在面对可弯曲、可折叠设备需求时,暴露出明显局限性。在此背景下,柔性ITO技术为触控屏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柔性ITO技术通过在柔性基材(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、聚碳酸酯PC等)上制备ITO薄膜,赋予触控屏良好的柔韧性。与传统刚性ITO膜相比,柔性ITO膜的优势显著。在便携设备方面,柔性ITO技术助力可折叠手机、平板电脑实现更轻薄设计。以某品牌可折叠手机为例,采用柔性ITO技术的触控屏,在折叠状态下,屏幕可紧密贴合,减少空间占用,展开后又能提供与平板相当的大尺寸显示面积,且在多次折叠过程中,柔性ITO膜凭借良好的柔韧性,能有效抵抗弯折应力,确保导电性能与触控功能不受影响,极大提升设备的便携性与使用体验。
在可穿戴设备领域,柔性ITO技术更是不可或缺。智能手环、智能手表等设备需贴合人体手腕等部位,传统刚性触控屏无法满足其对柔性、贴合性的需求。柔性ITO膜制成的触控屏可随手腕弯曲,不仅佩戴舒适,还能实现精准触控操作,实时监测健康数据、便捷查看信息等功能得以流畅实现,拓宽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边界。
从技术实现路径看,磁控溅射、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不断优化,以满足柔性ITO膜制备需求。其中,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(HiPIMS)技术在低温环境下即可制备高质量ITO涂层,解决了柔性基材不耐高温的难题,使柔性ITO膜在光电性能、机械性能方面取得平衡,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。不过,柔性ITO技术仍面临挑战,如提升膜层稳定性、降低成本等,厂家正积极探索新的材料组合与制备工艺,力求突破技术瓶颈,推动柔性ITO技术更广泛应用。
二、超窄边框设计:重塑设备外观与视觉体验
超窄边框设计近年来在触控屏领域备受瞩目,从手机、显示器到工业设备控制面板,都在追求更窄边框。这一趋势背后,是用户对设备更高屏占比、更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强烈需求。
在消费电子领域,手机品牌纷纷发力超窄边框技术。OPPOFindX8s携手天马微电子,成功开发出1.25毫米“全球最窄四等边”屏幕,屏占比创新高,极大提升视觉沉浸感。超窄边框手机在外观上更具科技美感,正面几乎被屏幕占据,边框宽度大幅缩减,使用户在浏览网页、观看视频、玩游戏时,视觉干扰减少,专注度提升。
显示器领域同样如此,超窄边框显示器为多屏拼接提供可能。在设计工作室、金融交易大厅等场所,多块超窄边框显示器拼接在一起,能形成近乎无缝的视觉画面,设计师可在更大画布上创作,交易员能同时监控更多数据窗口,工作效率显著提升。
实现超窄边框设计并非易事,需从多方面攻克技术难题。在结构设计上,重新规划屏幕内部电路布局,将信号走线“绕道”至显示区域内,减少对边框空间占用。例如,部分厂家通过优化像素电路,使驱动引线在像素单元内部合理布置,在不影响显示性能前提下,大幅缩小边框宽度。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,采用新型封装材料与工艺,提升屏幕密封性与稳定性。如低压注塑成型(LIPO)技术,通过液态高分子材料封装屏幕排线连接处,固化后使材料、屏幕与中框紧密结合,缩减边框宽度,同时增强屏幕保护性能。